吉利银河:一个中国原创设计新范式的样本

乐顺汽修 2025-10-11 4232人围观

让中国原创设计走向全球,是爆款品牌及其设计师定力与耐力的又一表现

撰文|大野

编辑|路由社

题记:

“回头去看,反而是那些充满困难和挑战的项目,成就了我,也行之更为久远”

——阿尔瓦罗·西扎

作为2025年唯一主动调高全年销量目标的中国车企,吉利汽车正在开足高质量增长的多个引擎,不断积蓄新能源转型发展的多重势能。

数据显示,在刚刚过去的8月,银河品牌旗下6款产品均实现月销过万,继续霸榜各大细分市场。

目前,吉利银河累计销量已经突破133万辆,是销量最快突破百万的新能源品牌。吉利银河,在每个所在细分市场都为用户提供了超越期待的产品。

透过这些数据和现象,问世仅两年多的吉利银河给外界的一个突出印象是:产品的高价值、推新车的快节奏,以及由此形成的市场高关注度、用户高认可度。

那么,这个年轻新能源品牌的市场热度与发展势能,背后的驱动力和持续动能又是什么?

日前,在吉利银河M9上市发布会上,吉利汽车集团CEO淦家阅的致辞是对这个问题的精准回答——创新,始终是吉利发展的第一动力,从“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到“造每个人的智能精品车”,吉利始终在坚持原创设计,始终在坚持创新,让美好出行生活,走进千家万户。

一、用设计第一性原理做产品

正如吉利的增长关键词之一“创新”,在吉利银河这个年轻新能源品牌的车型设计上,吉利汽车集团副总裁陈政和他的团队选择回归设计第一性原理——以用户为本,围绕用户需求,做一系列设计创新。

吉利汽车集团副总裁 陈政

就拿9月17日刚刚上市的银河M9为例。

针对大六座SUV细分市场普遍存在的对大气外观、尊贵座舱、舒享体验、智能交互等全都要的消费心理,以及目标用户们普遍看重的“以大为美”的审美、功能、体验等消费需求,设计师们选择用创新手法来解决“既要又要还要”的难题。

首先,针对用户格外看重的中正大气的外观形象,设计师们在银河M9上直面“大而不散”的设计挑战。

譬如,通过前脸的“星汉涟漪”的设计语言、车身车窗1:1.2的舒展比例,以及结构化了的姿态、比例、型面等设计语言,在一台5米2的大车上做出了“以大为美、以大为贵、以大为安”这种跨越产品级别的高级感、存在感。

其次,针对大六座SUV用户格外看重的家居空间般的宽敞、舒适、豪华体验,设计团队又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出“三进大宅”的建筑形制,打造出产品前中后三排不同的审美与功能的侧重点,重构汽车空间格局,打破第三排坐冷板凳的行业瓶颈,实现全员尊享空间自由的效果。

譬如,“一进”要显豪气、豪华,主打一个气派,入眼皆豪华;“二进”要显贵气,主打一个进出、乘坐姿态的从容、优雅;“三进”主打一个讲究不将就,做到体验空间、视野空间的足够开阔、通透,充分满足第三排使用的高频率、常态化。

对于这样的产品设计,市场和用户都给出了积极的反馈。上市之时,银河M9以限时售价17.38万元起的诚意,24小时大定突破23,000台,成为当之无愧的爆款。

面对诸多劲敌,吉利银河M9能在大六座SUV市场杀疯了,除了吉利全域AI科技对产品空间、安全、驾控、节能、智能等多维度革新,在这个颜值即正义,消费者格外看重“体面”与“体验”的年代,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推手与核心要素是,回归“用户为本”这个设计第一性原理做产品,由原创设计带来的高价值与品质感、带给用户的爽感体验。

当然,银河M9的爆单也并非孤例。

陈政带领团队从设计赋能商业的角度,观察吉利银河爆款频出的“银河现象” ,其背后的逻辑清晰可辨,正是回归设计的第一性原理,以用户需求为核心,精准捕捉并追求消费者在审美、功能和体验层面上的“最大公约数”。

正是这样的设计逻辑加持,不仅让吉利银河旗下产品广泛获得消费者认可,更使其经受住了激烈市场竞争的考验,最终实现设计对商业增长的有效赋能。

二、让中国原创设计走向全球

中国乘用车市场20多年的高速发展历程中,许多年轻的中国汽车品牌都走过了一条从学习、模仿到原创的自我进化之路。

特别是过去十多年,中国汽车在智能电动赛道上的迅速逆袭,包括在智舱智驾技术上的弯道超车,在彩电冰箱大沙发等产品定义上的体验超越,设计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关注度、优先级都持续攀升,于是,原创设计在各大品牌的产品竞争、市场争夺中的作用也越发凸显。

国内外市场一个共同趋势是,一种能够代表美好时代气息、品牌鲜明风格的经典设计语言,越来越为消费者所接受、欣赏和追捧。

于是,对过往经典设计语言的再造和升级成为一种行业共识,也被许多品牌所广泛采用和实践。

其中,有的是对海外经典设计的回望与升级。譬如,近期引发热门话题的小鹏P7、别克Electra Orbit电动概念车身上呈现的“未来复古主义”,都带有对20世纪50、60年代流行审美与设计的回望和重塑。

再者,有的是对经典车型标志性语言的转化。譬如,在今年慕尼黑车展上,德系BBA推出的奔驰纯电GLC、宝马全新一代iX3和奥迪Concept C概念车,无不是对各自品牌历史上的经典车型、造型语言的承袭和再造。

同样是顺应这种行业趋势,“始终在坚持原创”的吉利,在策略、做法上又有着自己的独特路径。

首先,在战略层面,吉利率先将设计作为品牌的核心竞争力,提出“设计即战略”的发展构想。这两年,陈政带领设计团队通过设计原则的总结、设计范式的归纳与应用,推动着原创设计在业内外关注度、影响力的持续提升。

其次,在商业层面,通过对优秀中国文化的溯源,对“西湖”这个吉利汽车文化母体的回归,借助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吉利银河不断推进了对品牌经典设计语言的智能化、数字化传承与创造,比如将燃油车时代的“水滴涟漪”演变为智电时代的“光之涟漪”,让吉利的“大美中国车”在新时代获得一副崭新的盛世美颜。

这种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与知行合一,才有了银河星耀6、银河A7、银河星舰7 EM-i等产品在各个细分市场的持续引爆。

譬如,银河A7的“山水合院”环抱式座舱,采用了中式园林经典的“叠山理水”手法,音响系统布局方式来自西湖“三潭印月”,由内而外共同营造出一份“乘物以游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自在舒心体验。

譬如,星耀6的“银河星瀑”格栅,29注“飞瀑”和49道“⻜椽”构成中式建筑飞檐的韵律,以中正大气的视觉形象撑起国人格外看重的恢弘“门面”,看上去更有高级感和仪式感。

由此,我们也可以清晰看到吉利银河的原创设计,在传承中创新的三个共性。

第一,是对吉利经典“涟漪美学”的承袭和再造;第二,是将东方气韵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与创新;第三,基于品牌文化母体、技术发展阶段和用户需求,对设计思想、范式、手法等持续进行总结、应用和市场验证。

正如陈政和我们的一次交流中提及的“8515原则”——即85%继承、15%创新,在传承中创新;品牌DNA沉淀理论——产品需要被市场反复验证才能实现品牌DNA的有效沉淀;“中国设计 全球审美”的雄心——十年为期,分三个阶段构建“中国汽车设计话语体系”,推动中国设计流程、标准走向全球。

在我们看来,吉利银河背后这位设计关键先生和他主导下的吉利全球设计团队,这份坚持原创设计的定力和耐力,也是一个中国品牌最终走向世界的长期主义。

写在最后

“回头去看,反而是那些充满困难和挑战的项目,成就了我,也行之更为久远”。

阿尔瓦罗·西扎,这位仍然健在的建筑巨匠,也是建筑界有史以来获奖最多的大师,在回顾70余年的建筑生涯和自己创作的无数佳作时道出的经验之谈,对于仍然在追求星辰大海路上的中国汽车品牌设计师们来说同样有启发、可借鉴。

换句话说,“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才有可能做出真正的杰作,才是一个品牌真正的长期主义。

在方兴未艾的中国新能源车行业,对于年轻的吉利银河和设计它、打造它的设计师们来说,所谓“难”,就是短期的快速调整能力;所谓“正确”,就是长期的信念与价值观的坚守。

换句话说,吉利在原创设计路上的坚持与创新,是对国内车市内卷竞争一种底层思考和成功破局,也是助力一个中国品牌走出长期主义的必然过程。

同时,它是一支中国汽车设计生力军,迅速跑通和优化中国原创设计的流程与标准,通过对吉利银河的商业赋能和市场验证,然后,对全球汽车版图一种建设性输出和应有贡献。

-FIN-

不容错过